查看原文
其他

“前线报告” - Archigram 建筑电讯派

Maruko.Lin MarukoStudio 2019-12-01



Archigram学派杂志《建筑电讯》


Archigram是一个极端前卫的建筑集团,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总部设在伦敦建筑协会。


他们是一群崇尚新未来主义,反英雄主义但亲消费主义的建筑师。他们从技术中汲取灵感,期望通过虚拟的设计来实现一个全新的建筑未来。Archigram小组的主要成员是Peter Cook,Warren Chalk,Ron Herron,Dennis Crompton,Michael Webb和David Greene,小组的主要成员都曾在AA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师Theo Crosby是Archigram集团背后的“隐藏推手”,他在《建筑设计》杂志(他从1953年至1962年在该杂志担任编辑)中将Archigram小组介绍给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并于1963年在伦敦举办了一场名为Living Cities的展览,于1964年将他们带入他领导的Taylor Woodrow Design Group,参与实验性项目。在1961年他们通过印刷的Archigram作品集来宣传他们的想法。他们致力于通过高技术手段实现轻量化且无威胁化的基础结构设计建造方法,同时在设计中尝试模块化技术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可变性适应,这些设计类似于现今流行的空间胶囊之类的设计理念。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一个迷人的未来机械时代的诱人光景,然而,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没有在作品中得到解决。


Living Cities展览所提出的“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有机体的信仰”(... our belief in the city as a unique organism),其实还是基于当时时代对CIAM反叛的一种另类的延续,提倡人对生活的体验,反对最小面积,反对与战后社会生活极其不符的功能分区,认为战后社会的重建“只能做到对密度、空间的分配和符合规定的要求:但城市精神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having to do only with densities, allocations of space, fulfillment of regulations: the spirit of cities is lost in the process)。

 

Living Cities展览,1963


并且最终导致“整个欧洲将会被统一的一个整体所覆盖,将会建造一个无尽的郊区社区,物质条件是高标准的,但是缺乏了城市的质量”(an overall conformity covering the whole of this piece of Europe, for endless suburban communities, providing, it is admitted, a high standard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devoid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此外,展览被划分为七个系列(gloops)来强调七个不同的主题,分别是,生存、社区 、运动、人、通信、场所、情境。(Survival,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Movements,Man, Place and Situation)。这些不同的主题都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以人为主体的观察,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在生活中,人是最终的主体和主要的调节剂”(In the Living City man is the ultimate subject and principal conditioner)

Archigram尽力在避免现代主义与他们的实践混淆。与Buckminster Fuller在设计中的假想理念不同,他的理念中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来实现建筑的设计建造,而Archigram的设计则是基于无限的资源供应。


Buckminster Fuller和他的放射结构

Buckminster Fuller和他的概念设计 - 曼哈顿穹顶

Buckminster Fuller和他设计的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


Archigram的作品具有受到Antonio Sant'Elia作品影响的新未来主义倾向。Buckminster Fuller和Yona Friedman的设计也是重要的灵感来源。Archigram的作品为后来的众多著名建筑师作品提供了灵感,如Richard Rogers和Renzo Piano创作的1971年高技派作品 - 蓬皮杜中心,以及早期的诺曼福斯特作品等等。到70年代初,Archigram的设计策略发生了变化。 1973年,Theo Crosby提到Archigram小组成员建筑师们发现英国当时建筑设计大环境高技术泛滥但却浮于表面未够得深层。


Antonio Sant'Elia作品


“临时” 为Archigram小组的重要设计概念,蕴含着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哲学观念:
1. 主张“临时”意味着反对“永久”。这与Archigram的消费观大有关系。
2. 在《建筑电讯》第三期的社论中,Peter Cook写道:“几乎在从未了解的情况之下,我们已将第一代的消费品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购物袋、卫生纸、聚乙烯包装套、原子笔、唱片等,这么多我们无须考虑的东西。我们丢弃它们的速度几乎和我们得到它们的速度一样快。……现在第二代正影响着我们--纸家具已经出现在美国,纸被单已经出现在英国医院的病床,伦敦议会正提出有限寿命房屋的建议。”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人们仍执迷于对“永久”的建筑的梦想,他们可接受汽车用完四年即弃,但无法接受厨房十年后的失效。
3. Archigram小组想借用自己的杂志向人们说明,“非永久性建筑的概念具有经济上的含义,简朴而精省”,并对此展开大胆的设计实验。


行走城市 / A Walking City




行走城市 / A Walking City - Ron Herron


行走城市是英国建筑师Ron Herron在196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Archigram的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未来建筑和城市的一种模式 - 大规模建造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可移动机械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达到末世的未来世界中自由穿梭,以求得满足各处的结构和建造需求,以一种动态的模式适应不同的条件和需求,更加可以称之为一种“移动装配厂”。于此同时,在需要大规模资源和建造的场所,不同规模的“Walking Cities”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大规模的个体或群体,在解决资源集中的问题之后,不同规模的“Walking CIties”可以自行分开。个别小型的建筑构件和房子可以自行移动到所需要的


行走城市 / A Walking City - Ron Herron


因此,“Walking Ctiy”仅仅还是一个阶段性城市概念,基于一种无限资源条件下的自给自足能够自我成长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他们在世界层面上的空间中处于一种普遍的动态,并且很彻底的模糊掉了自己作为传统建筑与结构与周围环境的边界。然而,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或许在近未来,这种“Walking City“的概念或许很快便会成真或接近实现。


插入式城市 / Plug-in City



插入式城市 / Plug-in City - Peter Cook


插入式城市 / Plug-in City这一城市概念是Peter Cook在1964年提出来的,并且这也是Archigram小组的设计概念中十分核心的一环。Peter Cook也是Archigram小组的核心创始人之一。插入式城市是Peter Cook在1962年至1964年间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设计成果。它将可移动的金属舱住宅(The Metal Cabin Housing) 作为基本的构件,有了这样的基本建造单元,就可以按照人口规模拆卸、重组成大小不同的移动社区,再按照不同的需要插接到混凝土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 of concrete)中从而形成的城市。所以,不同的社区之间的联接可以像插头插入插座那样简单完成,再以此组织交通、生产和社会生活。在1960-1974年之间,Archigram陆续发表了九篇激进的文章,旨在表明他们设计中的功能主义立场,Archigram为传统的居住和生活状态提供了”游牧式“的建筑方案,包括对于大型个体的”可穿戴“构件和结构以及灵活组合的模式。


对于这一叠加在现存城市之上并且可不断扩展的混凝土巨型构建,Archigram小组还为内部所需要的服务单元设计了定期的使用年限:

Bathroom, kitchen, living room floor: 3-year obsolescence
Living rooms, bedrooms: 5-8 year obsolescence
Location of house unit: 15 years duration
Immediate-use sales space in shops: 6 months
Shopping location: 3-6 years
Workplaces, computers, etc: 4 years
Car silos and roads: 20 years
Main megastructure: 40 years



插入式城市 / Plug-in City - Peter Cook


Peter Cook为表现这一构思制作了大量的建筑绘图,可以看到它们犹如电路图般错综复杂,在四通八达的网状支架上停泊着以电梯相连的太空舱式住宅和办公室。

这个巨型结构网格与平面成45度角,通过铁轨连接下面的城市,重型的基础交通设施多数位于底座,越往上的建筑越处于临时状态,而充气式飞船则飘浮在最顶端,同时起重机也在结构的顶端,用来针对每一个单元的安置进行操作,很显然,Archigram小组努力为这一庞大的构思提供技术的可行性,这与当时的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相当的。

在这一构思中,移动城市所带来的游牧式风格带有技术与消费的意识,放弃了把建筑视为永恒纪念碑的欲念,而之前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退化为居民可以自己按下按钮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的的表现,尽管所选择的生活环境甚至更差劲。


瞬时城市 / Instant City



瞬时城市 / Instant City - Peter Cook


瞬时城市 / Instant City是由Peter Cook在继承插入式城市的设计理念之后研究并发起的Archigram城市理念的顶点。在瞬时城市中建筑结构体系处于一种完全动态的可消解状态。瞬时城市的研究和探讨进而发展出了“移动大都会”的想法,这是一种移动建筑暂时性渗透入社区中的模式。这种城市模式创造了一种引入时间概念的与城市原有空间交流的新空间 - 视听空间(投影在悬挂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像)。通过与移动的物体(带帐篷的飞艇以及悬浮式的胶囊屋)和科技构件(门式起重机,炼油厂,机器人)相关联,籍此创建一个针对流动人口的信息交换空间。


瞬时城市 / Instant City - Peter Cook


作为组成信息、教育、娱乐和设备网络的第一层次,Instant City的基本构件由”车辆和直升机“组成的队伍运送到大都市周边地区。因此,Instant City形成的小型社区可以瞬间融入原有的大都会社区。这种”渗透“的概念核心在于对原有大都会空间进行补充,而非进行”外来病原体“式的侵入。在”渗透“阶段结束后,所谓的”车辆与直升机“将再次变成运输工具,将Instant City瞬间消解并且送到别处进行再组合,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Instant City的概念给原有大都会带来的并非是纯粹的城市空间概念,而是城市活动的概念。Instant City也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形成的集合信息网络、流量、矢量以及聚集零散的城市碎片等等功能和概念的一个超前设计。这种设计一旦在近未来得到实施,人们的生活方式将被彻底改写,Instant City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先决条件,它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由固定的建筑物组成的静态概念,形成了一种完全拟生物化的动态城市概念,将城市的概念抽象成了时间与空间两个概念的集合体。


在建筑史上,Archigram小组的超前理念和设计逻辑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先锋设计数十年,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作用,他们的设计理念至今仍未能变成现实,然而Archigram小组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实践,数十年来一步步推进他们的设计理念走向现实。因此,我们在如今的很多先锋建筑设计作品以及竞赛中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比如Velux竞赛的获奖作品以及霍普杯的获奖作品),这足以证明他们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纯概念设计中仍然具有绝对的超前性,值得一文深入探讨。


[1] 建筑电讯

https://site.douban.com/129444/widget/notes/7362890/note/207288164/

[2] Peter Cook - Archigram

http://www.frac-centre.fr/collection-art-architecture/cook-peter/instant-city-64.htmlauthID=44&ensembleID=113




———— MarukoStudio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